民国二十三年的深秋,北平琉璃厂的 “笔墨斋” 里,掌柜顾砚秋正对着一桌滞销的宣纸叹气。顾砚秋今年四十二岁配资财经网,接手笔墨斋已有二十年,祖上三代靠制笔售纸为生,可如今,新式钢笔、洋纸渐渐取代了传统笔墨,来店里的老主顾越来越少,库房里积压的宣纸、毛笔堆得像小山,连伙计们的工钱都快发不出来了。
更让顾砚秋心烦的是,儿子顾晓棠刚从学堂毕业,不愿继承笔墨斋,一心想去上海学 “新学问”,父子俩为此吵了好几架,家里的气氛冷得像冰窖。伙计老周看他整日愁眉不展,便劝道:“掌柜的,要不您去城西的广济寺拜拜?听说寺里的文殊菩萨特别灵,或许能给您指条明路。”
顾砚秋本不信这些,可眼下实在走投无路,便揣着两锭银子,踩着满地落叶去了广济寺。寺里的住持是位须发皆白的老和尚,法号慧明,曾与顾砚秋的父亲有过交往。见顾砚秋神色憔悴,慧明住持便请他在禅房坐下,泡了一壶陈年普洱,缓缓道:“施主近来心事重重,可是为家业与家事烦恼?”
展开剩余87%顾砚秋一愣,随即苦笑道:“住持慧眼,什么都瞒不过您。笔墨斋生意惨淡,儿子又不愿继承家业,我实在不知该如何是好。”
慧明住持指着禅房窗台上蜷着的一只狸花猫,笑着说:“施主莫急,老衲曾听文殊菩萨相关的典籍记载,‘猫性通灵,择人而亲,其愿近者,多有善缘,生活自会向好’。这并非迷信,而是猫的习性与人心性相契,能间接为生活带来转机。施主若不信,可留意身边的猫,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。”
顾砚秋看着那只狸花猫 —— 它正眯着眼睛晒太阳,对来人毫不在意,只有慧明住持伸手时,才温顺地蹭了蹭他的掌心。“住持,猫愿亲近一个人,难道真能让生活变好?” 他不解地问。
慧明住持说,“它不愿亲近急躁、刻薄之人,偏爱温和、善良、有耐心者。而这样的人,本就容易在生活中收获善意与机遇 —— 这不是猫带来的‘好运’,是人的品性与猫的选择相契合,自然能让日子越过越顺。施主不妨试着接纳一只猫,或许能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。”
从广济寺回来后,顾砚秋心里总想着慧明住持的话。有天清晨,他刚打开笔墨斋的门,就看到一只瘦得皮包骨头的橘猫,正缩在门口的台阶上,冻得瑟瑟发抖,一双琥珀色的眼睛怯生生地看着他。顾砚秋想起住持的话,便转身回屋,拿了块刚出锅的窝头,掰成小块放在橘猫面前。
橘猫犹豫了片刻,见顾砚秋没有恶意,才小心翼翼地凑过来,小口吃起窝头。吃完后,它没有离开,反而跟着顾砚秋进了店,蜷在柜台底下,安安静静地陪着他整理笔墨。顾砚秋看着它温顺的模样,心里的烦躁竟少了几分,便给它取了个名字,叫 “橘生”。
自从橘生来了笔墨斋,顾砚秋的心态渐渐有了变化。以前,他总因生意不好焦躁不已,顾客挑三拣四两句,他就忍不住发脾气,老主顾们渐渐不愿再来;现在,橘生总在他烦躁时,跳上柜台蹭他的手,用身子贴着他的胳膊,像是在安慰他。顾砚秋便会停下手中的活,摸一摸橘生的毛,心里的火气慢慢就消了。
有一次,一位姓刘的老主顾来买宣纸,嫌价格太贵,絮絮叨叨抱怨了半天。换作以前,顾砚秋早不耐烦了,可那天橘生正趴在他腿上睡觉,他一边摸着橘生的毛,一边耐心地跟刘老主顾解释:“刘先生,您也知道,这宣纸是用陈年稻草做的,工序复杂,成本高,我这价格已经是最低了。您要是多买些,我再给您打个八折,还送您两支我家自制的狼毫笔。”
顾砚秋后来也发现,自己不知不觉中,竟少了往日的急躁,多了几分耐心。他开始反思:以前总觉得是 “新式笔墨抢了生意”,却没发现自己因急躁丢了老主顾;现在心态平和了,愿意跟顾客好好沟通,生意反而有了起色。
更让他惊喜的是,库房里积压的宣纸,竟被一位从南方来的画家看中了。那位画家偶然路过笔墨斋,被橘生吸引,进店后发现顾砚秋的宣纸质地细腻,适合画工笔画,便一次性买了五十刀,还约定以后长期合作。顾砚秋看着渐渐清空的库房,心里明白:不是猫带来了 “生意”,是自己的心态变了,才抓住了机遇 —— 这或许就是文殊菩萨所说的 “猫愿亲近者,生活自会向好”,本质是人的品性与心态,为生活带来了转机。
从那以后,胡同里的街坊们,总爱来笔墨斋串门 —— 有的来送些自家做的吃食,有的来跟顾砚秋聊聊天,有的甚至帮着他招揽生意。顾砚秋也学着回馈邻里:过年时,他会给每家送一副春联、两支毛笔;谁家孩子要上学,他会免费送些宣纸、墨锭。
胡同里的氛围越来越和睦,笔墨斋的名气也渐渐传开了 —— 有人是来买笔墨的,有人是来看橘生的,还有人是来跟顾砚秋讨教 “养性之道” 的。顾砚秋看着热闹的店铺,心里暖暖的:以前总觉得 “生意是生意,邻里是邻里”,却没发现善意是相互的;现在传递了善意,不仅聚了人心,还为笔墨斋添了人气。
最让顾砚秋意外的是,橘生还还化解了他与儿子晓棠的矛盾。有一次晓棠从学堂回来后,本想收拾行李去上海,却在笔墨斋门口看到了橘生。他从小就喜欢猫,只是之前因父子俩吵架,一直没回来看过。橘生像是认识他似的,主动跳到他脚边,蹭着他的裤腿。
晓棠忍不住蹲下身,抱起橘生,走进了笔墨斋。顾砚秋见儿子回来,心里又喜又忧,却没像以前那样指责他,而是递过一杯热茶:“回来啦?先喝口茶,暖暖身子。”
晓棠看着父亲温和的模样,又看了看怀里的橘生,终于开口道:“爹,我不是不想继承笔墨斋,是觉得咱们的笔墨太老套了,年轻人都不爱用。我想去上海学新的技术,回来改良咱们的宣纸和毛笔,让更多人喜欢上传统笔墨。”
顾砚秋这才明白,儿子不是 “不孝顺”,是有自己的想法。他想起慧明住持的话,猫能 “感知人心”,或许橘生早就看出了父子俩的心意,才主动亲近晓棠,给了他们沟通的机会。
“你要是真想去,爹不拦你。” 顾砚秋说,“只是你要记得,不管学什么,都不能丢了咱们顾家‘诚信经营、用心制物’的规矩。”晓棠没想到父亲会同意,激动地说:“爹,您放心,我一定好好学,回来把笔墨斋做得更好!”
那天,父子俩聊了很久,从笔墨的制作工艺,到上海的新学问,再到橘生的趣事,多年的隔阂在欢声笑语中烟消云散。晓棠去上海前,特意给橘生做了个新窝,还跟顾砚秋约定:“爹,我每个月都给您写信,您也要多给我讲讲橘生的事。”
晓棠从上海回来后,他不仅带回了新的印刷技术,还带来了一位懂 “纸笔改良” 的专家。在晓棠的建议下,顾砚秋改良了宣纸的制作工艺,让宣纸更轻薄、更易保存;还设计了新的毛笔样式,在笔杆上刻上精美的花纹,既保留了传统韵味,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。
改良后的笔墨很受欢迎,不仅老主顾纷纷回购,还吸引了不少学生、画家前来购买,甚至有外国游客特意来笔墨斋,买些笔墨作为纪念品。笔墨斋的生意越来越红火,顾砚秋还雇了几个年轻伙计,专门教他们制作传统笔墨,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。
晓棠看着红火的生意,笑着对顾砚秋说:“爹,您看,咱们的笔墨斋越来越好了,这多亏了您当初的理解,还有橘生的‘功劳’—— 要是没有它,咱们父子俩还不知道要冷战多久呢。”
后来,顾砚秋时常带着橘生去广济寺看望慧明住持。慧明住持看着精神焕发的顾砚秋,笑着说:“施主如今想必已明白,猫不过是‘媒介’,真正让生活向好的,是你自己的心态与品性。善待他人,善待生活,自然能收获善缘。”
顾砚秋点头道:“住持所言极是。以前我总把希望寄托在‘神明保佑’上,现在才知道,生活的好坏,全在自己的选择。温和待人,传递善意,包容理解,日子自然会越过越顺。”
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配资财经网,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,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。(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)
发布于:河南省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